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多媒体演示片感受大地的呼吸——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多媒体演示片 做土地规划工作宣传片的文案,内容非常抽象枯燥,大量的专业术语密密麻麻的数字足以让人崩溃,但作为一个文案写作者来说,不挑单是基本素质。跟国土局沟通时发现,他们之前已经有了一部宣传片,时长达半小时,如同教科书,看得人快快欲睡。因此,客户希望重新制作一部宣传片,能够形象而生动地再现土地规划的内容。 对于使命艰巨的二手单,临危受命早已成为习惯。我知道,面对浩瀚的没有生气的文字,只要焕发出它们的灵性,变得有那么一点味道,就可以达到目的。 一、对原宣传片的几点看法 原宣传片较为全面翔实地反映了土地规划修编的内容。但对于视频解决方案而言,过多的数字信息大大降低了艺术感染力,平铺直叙的文案也因为没有背后的思考而难以引起共鸣。无论对于业内领导还是业余观众,大量信息的罗列很难取得理想效果。详细全面的信息更适合放在平面资料上。 二、我们对该片的理解 杭州市在全国是一个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城市,她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地貌都能引起世人的瞩目。“杭州现象”在全国是难以复制的,反映在土地规划 上,当然也必须是无可复制的。 目前,杭州正在打造能与世界先进城市相娩美的“生活品质之城”,我们希望以此为出发点,让这部片子中所反映的土地规划是单单为杭州量身定做的。我们希望与观众一起探究,在城市发展的天平上,如何保持“品质之城”的各种平衡?什么样的土地规划更符合杭州的气质?和谐的、以人为本的土地规划修编必须在该片中得以充分表达。既要让领导们从该片中快速获取信息,又要让普通观众也能理解其内容。它将树立一个新的写作标杆。 三、思路框架 1.土地,一个关于城市变化的解读 (引出悬念)开头设置悬念,美丽的杭州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面临空间与资源受限问题,结合城市规划,说明土地规划的必要性。 2.规划,一种关于城市格局的呼应 (提出问题)肯定以往土地规划的成绩,再过渡到今天修编工作的必要性上。 3.修编,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对话 (分析、解决问题)新一轮修编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修编的主要创新和探索。 4.未来,一次关于城市愿景的跳望 (发展愿景)将规划修编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层面,杭州市土地规划将在全国树立一个新的典范。 (1)土地,一个关于城市变化的解读杭州,一座天堂之城,让世界读了两千多年。 穿过岁月的时空,现代文明与千年历史的撞击,在168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传奇。 土地,是这座城市的根脉;土地,承载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和情怀。这里,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由此流过,成为这座城市的血脉。这里,江南水乡的地貌资源,让她演化出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的风姿。山地、平原、江河、湖泊构成了这座城市丰富的肌理。 今天,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坐标上,杭州吹响了“构筑大都市,建设新天堂”的号角。为了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姚美的“生活品质之城”,杭州又一次引起世人的嘱目。 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脚下这片带有余温的土地上,还记载着昨天耕耘的历史。 杭州速度创造强劲的杭州现象,从2005到2008年,全市GDP从2943亿元增长到4104亿元;全市财政总收入从521亿元增长到788亿元。而土地资源的变化成了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。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,土地是城市的核心价值体现,土地规划是经营城市的核心。在经济数字不断增长的背后,杭州,这座人间天堂,又该怎样延续关于这片土地的神话? (2)规划,一种关于城市格局的呼应 杭州用西湖的大气和钱塘江的魄力,布局出现代城市的版图,迎接她的也将是另一番关于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呼应。 上一轮土地规划的实施,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。新城区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,老城区的改造迎来的是又一个春天。古运河开始焕发 新生机,钱塘江成了联结历史与城市CBD的纽带。 从1996年到2005年,各项土地指标伴随经济发展呈现了同步的增长,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得到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保障,并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 但同时,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,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,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大与土地供应不足、发展空间受 限的矛盾日益突出。 如何在开发中保护,如何在保护中开发,是杭州面临的一个课题。 在这样一个编织了历史文脉和现代风骨的城市,我们在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解决之道。什么样的土地规划更能解决空间与资源的受限,什么样的利用方 式才能发挥出每寸土地的价值,从而展示这座城市的灵魂? (3)修编,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对话 这是一场城市发展与土地的对话。 城市规划实施着产业的升级和重心的转移,土地规划进行着新一轮的盘点和激活。切实保护耕地、合理保障发展,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,促进土地利 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。由点线面构成的大地艺术正铺展在我们面前。(全市空间布局)一个主城区、五个县市、多个中心镇、三条公路发展主轴、两条生态带和耕地保护带、八大风景旅游区。“一主五次多点,三轴两带八区”的空间格局丰富了这座城市的骨骼,成为人间天堂的新陈代谢体系。 以城市发展、农业农村、风景旅游、生态保育为主题的四大功能区正生机盗然,演绎着属于她的精彩华章。 (农用地规划)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,对基本农田的维护与补充让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放大。 在空间布局上,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。东北部和平原地区的萧山、余杭、临安和富阳的优质耕地,西部山区的建德、桐庐和淳安的耕地划入 基本农田保护区或后备保护区。 为了落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,全面实行“先补后占”的国家政策,建立健全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库,划定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区。对于划入耕地后备资源保护区的土地,严格限制各种非农建设占用。 到2020年,全市将完成耕地保护任务量332.56万亩,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80.3万亩。名茶、名果、名桑三大基地集聚地形优势,成为农用地规划中最有特色的补充。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,通过与衡州、丽水、湖州等地的互补合作,让耕地总量保持着动态的平衡。 (生态保育用地规划)水代表城市的灵性,她的每一面湖、每一条江都成为涵养灵性的宝库。以水为纽带,运河流域和富春江流域规划成两片缓冲区,成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弹性空间。重点做好“生态保育用地、生态控制用地、生态公益林用地”规划衔接,加大湿地保护力度,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、湿地公园的建设,建立以“三江七湖一河一溪”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,进一步将生态打造成这座宜居城市的标签。 (风景旅游用地规划)旅游个性的国际化将让世界记住杭州。通过规划共绘、交通共建、市场共拓、产业共兴,大力推进西部旅游用地资源开发,在保护与保障之间寻找有力的支点。集观光旅游、文化旅游、休闲旅游、会展旅游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用地发展模式,将杭州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到2020年,杭州将建设成为“东方休闲之都,品质生活之城,人间幸福天堂”。 (建设用地规划)到2020年,全市新增建设用地量控制在56万亩。在这里,通过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盘活和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,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,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。在这里,通过“城中村”的改造、“空心村”的整治、“中心镇”的发展,以及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的推广,在节约集约中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保障模式。 在这里,通过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的探索,在保障人防、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消防要求的同时,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和 利用,将土地的集约利用发挥到最大效应。 在开发区用地规划中,以钱塘江为轴线,实施“沿江开发,跨江发展”的用地发展战略,形成以区带园、园点结合、上下联动、优势互补、竞相发展 的产业用地新格局。东密西畅的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、黄金水道网和现代化内河港航体系让城市经济圈触手可及。 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城市土地资源配置,杭州的每一部土地规划均与世界息息相关。“杭州城市经济圈”的辐射等级关系,让她增强了弹性高效和近 远结合的应对能力。20%的比例是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分水岭,有效扼制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。 (4)未来,一次关于城市愿景的眺望 一座品质之城给土地赋予了性格,土地未来的状态将取决于先期我们对土地的规划和利用。 在绿色与繁华的碰撞中,无论是产业的转移,还是高新技术的大力发展,杭州一直在努力扮演好她的角色,产业生态、人文生态、环境生态的和谐 统一,是这座城市向世人的最高献礼。 未来的杭州将继续秉承她的基因,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携手共舞,意味着强有力的城市脉搏,永不停息的城市有机更新。 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,对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命题。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金,对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,将实现城市的全面可协调 发展。 新一轮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平台上,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正让我们期待…… |